今天是六五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鞍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鞍山振兴发展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人民至上价值立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供给力度空前加大,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好转。现在,新时代全面振兴新突破和美丽鞍山建设的生态乐章已经奏响,让我们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鞍山篇章的实际行动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作出每个鞍山人应有的贡献,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路上
2022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好转: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河流断面全面达标,土壤环境继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案件全部销号,年度整改任务圆满完成。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情况的通报》中,我市成效考核继2019和2020年后再次跻身优秀等级行列,实现“三连冠”。
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党政主体责任落实、立法监督、环境质量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及公众满意度等5个方面14项指标的综合成效已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案件办结率、销号率、复查回访率和年度单独任务完成率均达到100%,位列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岫岩满族自治县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我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零的突破。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矿山抑尘、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等项目312个,共启动臭氧污染防控预警 14次,重污染天气预警7次,成功保良40天;抽检柴油货车51699台次,非道路移动机械4058台次,完成1207家企业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和39个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级审核。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9%,改善率排名全省第1优良天数329天,同比增加10天。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年完成对177家重点涉水企业及36座污水处理厂环境执法检查,累计封堵并网取缔131个人河排污口,设立标识牌138个,完成超标排口整治46个,整改完成沿河垃圾畜禽养殖等生态环境问题213个。全市落实各级河长1625名,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加大巡河检查力度,累计巡河13万人次。完成222条河流名录复核和行政区域分类,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编制“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在重要节点设立河长公示牌1043块,建立标准化河长制信息综合数据库。全市1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10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占比90%,优于省政府80%的考核目标,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2019年至2021年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98个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补充调查工作。2022年出让、划拨的重点建设用地均按时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如期完成11个建制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任务。
继续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推进鞍山市矿山生态修复“倍增计划”,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481公顷;启动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完成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6家;扎实开展菱镁资源矿业权整合,完成9个整合区组卷和市级审查。完成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全市整合优化后面积达590平方公里;完成全地区造林2285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绿化村屯398个。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1+1+N”的工作机制,完成市县(区)两级全部234项政务事项线上办理,实施总量确认分级管理,替代量1吨以下(不含1吨)的实行即来即办”全年办理总量确认项目64项。把助企纾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两个批次《鞍山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目录清单》,对49家企业50个环境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全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115个,赢得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信赖。
继续强化环境执法。通过“双随机、一公开”以及菱镁行业、工业园区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检查企业1700余家(次),环境行政处罚立案237件,下达处罚决定金额1436.95万元,委托法院强制执行1292 万元,罚没款入账金额3135.28万元,向公安机关移交适用行政拘留移送案件7件,移交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案件5件,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水平显著提升。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市将紧密围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攻坚、重点突破,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一是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在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方面集中发力,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精准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落实网格化管理,严控秸秆焚烧;强化重点涉气企业应急减排监管、菱镁行业综合整治以及重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控柴油货车排放污染。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重污染天数比率不高于0.8%。二是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基本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干流及一级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动共建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生态廊道,加快实施五道河、运粮河及小柳河流域污染治理;把“主动谋划、协同作战、智能管理、全面治水”作为落实河长制的重要手段,有效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者好于Ⅲ类水水体比例达到80%,消灭劣V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100%。三是深入实施净土工程。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农用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全市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四是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工程。继续实施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开展造林补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促进森林质量全面提升。计划造林1.45万亩;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全民义务植树300万株;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专项行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完成生产矿山生态修复311.24公顷;推进农村绿化,开展村屯绿化339个。五是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工程。以便民利企为主要目的,认真落实《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持续转变环境监管和服务方式,全面措施惠企,全程服务助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满意度。
鞍钢生态答卷最优异
鞍钢集团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十年磨一剑,在鞍山交出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答卷。
超低排放既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政治责任。鞍山钢铁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超低排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2021-2022年,组织鲅鱼圈、朝阳钢铁、鞍山本部开展了超低排放改造预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鞍山钢铁计划实施改造项目400余项,投资概算100亿元。其中:鞍山本部改造项目近300项,投资概算66亿元。目前,已建成 91项,累计投资24亿元。主要包括10套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项目、西区烧结/球团烟气脱硫脱硝、4个大型料场封闭项目等;在建96项,累计投资17亿元,主要包括三次除尘、高炉炉前和矿焦槽除尘改造等项目。后续还将放行百余个项目,估算投资约25亿元,主要包括加热炉低氮燃烧、无组织管控平台建设等项目。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部分排放口已提前实现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鞍山本部2022年与2017年相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708吨、4295吨、2260吨。
鞍钢矿业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大力开展生态复垦,对所属9座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进行整体性规划,完成生态恢复面积约2000多万平方米,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东鞍山烧结厂前峪尾矿库生态恢复实验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誉为目前国内矿山生态恢复面积最大、方法最成功、经济最合理、效果最显著的矿山生态恢
复项目。大孤山铁矿南部排岩场作为废旧矿山,经过多年的绿色复垦,已经成为集绿化、观光、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绿色生态园,被评为全国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如今,鞍钢矿业所属的铁矿山均被国家自然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鞍钢矿业也被评为“全国冶金矿山绿化先进单位”“钢铁工业绿色低碳优秀品牌企业”,并成功发行2亿元绿色债券,创国内铁矿山首笔绿色债券纪录。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近几年,鞍钢矿业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脱硫、脱硝、除尘等减排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先后完成了齐大山铁矿分台发电锅炉的关停和35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拆扒,以及19台35吨在用燃煤锅炉的特别限值排放改造等环保工程。目前正在全力推进3条200万吨/年球团产线的超低排放改造,总投资达5.1939亿元。针对扬尘问题开展集中治理,对尾矿库干滩采取喷洒抑尘剂、覆盖抑尘网、多管放矿等方式,实现综合抑尘。对东鞍山铁矿、大孤山铁矿、齐大山铁矿胶带排岩机头部引用煤码头喷淋除尘技术;对采场和排岩场道路、料场(煤场)采取喷淋、抑尘网、抑尘剂等多种方式抑尘,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减少了粉尘污染,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
面向未来,鞍山钢铁将把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认识体现在责任担当上,体现在工作落实中,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和美丽鞍山建设的征程中走在前、作表率。
如梦江南话玉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岫岩满族自治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生态之乡、北方水乡”为发展战略,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治山治水、护山护水、亲山亲水”的绿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比翼齐飞协同发展。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我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零的突破。
近年来,岫岩以建设清洁美丽新岫岩为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治理方面,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900万元,先后完成了27家电熔镁企业和38家轻烧镁企业环保设施提标改造,3家轻烧镁企业实现去功能化;扬尘、挥发性有机物、餐饮业油烟污染及露天烧烤专项整治贯穿全年始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30天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了优良天数344天的历史新高。
水环境保护方面,共投资约7.5亿元,综合采取工程+管理措施,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口子街国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圈,强化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景观水域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70.04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39.7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1.26%,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各种动物多达580多种,植物300多种,鸟类250多种,鱼类70多种,实现了绿地生态系统、植被生态系统、观光生态系统以及调和型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
岫岩还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的经济转化,仅2021年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8亿元,同比增长6.4%,生态经济已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