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海城: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让水环境长治久清
    时间:2023-12-13来源:鞍山云作者:点击:

    “以前从这里经过味道很大,路过时都要躲得远远的,自从清理了污水塘,再也闻不到臭味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一块心病!”12日,海城南台镇前柳河村村民程克海说道。

    原来,前柳河村这处水塘邻近马路,是周边村民出行的必经之处,该处水塘面积1000余平方米,地势低洼、流动性差,周边杂草丛生,水面常年漂浮着浮萍,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外排后顺地势汇入水塘,最终变成了黑臭水塘。为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今年9月份,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海城分局根据摸底排查的结果,制定整治方案,发动南柳河村两委,组织工人和作业车辆,开始精准治水。通过打捞水面垃圾、污水抽排、淤泥清掏、水藻清理、浆砌石护砌等措施,对前柳河村黑臭水体进行专项整治。经过3个月份的持续整治,该处水塘水质持续向好,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农村黑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水域环境的重中之重。为全面治理好农村黑臭水体,还净于民,今年以来,海城市坚持问题导向、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基本消除面积较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为重点,以实现农村水体“长治久清”为目标,加快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基础。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深入科学识别污染成因,海城市聘请相关专家和技术部门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对每一处农村黑臭水体的水环境、水样、底泥、农污处理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水体功能和去向,从点源、面源、内源等,对农村黑臭水体的污染成因进行排查溯源,为每一条黑臭水体的治理“量体裁衣”。以控源截污为根本,综合采取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强化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拟定技术方案,推动黑臭水体重现水清岸绿景美。截至11月底,海城市通过普查发现的19个点位的黑臭水体已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

    为确保农村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海城市持续强化监督监管,由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海城分局制定并实施《海城市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工作方案》,明确黑臭水体概念、判定标准和依据,细化治理措施,并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单和返黑返臭整改清单,抽调30多名业务骨干和精兵强将下沉到各镇街进行排查检查,实施全域“网格化”管理,坚决做到“全时、全域”监管,不留监管死角和盲区。截至目前,海城生态环境部门共包保巡查黑臭水体300余次,帮扶村屯376个,发现黑臭水体、畜禽粪污等面源污染20余处。

    海城市还严格落实河长制监管责任,将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列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共设立市、镇两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及市、镇、村三级河长553名,实现了河长行政区域全覆盖。将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列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全方位考核,激活治理工作“末梢神经”。

    在监督排查过程中,海城市采取陆、空立体执法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无人机全覆盖大排查。全市26个镇街以抽签方式确定检查单位和被检查单位,以交叉互检方式进行专项排查。针对排查发现的黑臭水体,以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文件下发6期通报,督促属地限期治理。

    同时,海城市还持续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实行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项目进度“红黑榜”通报制度,定期在新闻媒体刊登,接受公众监督。相关部门坚持治水为民与宣传教育“两手抓”,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发动志愿者和群众以“民间河长”等形式参与治理,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