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乐悦
在周瑞轩身上,处处体现着生态环保执法者的担当与坚守。他在执法一线,凭借着专业和细致,捍卫生态环境的底线;他以法治之剑,守护绿水青山。
真相与谎言的较量
在海城开发区的一片工业区里,机器轰鸣,金属切割的火花四溅。“厂长,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厂子的生产工艺流程。”鞍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督查机动三大队副队长周瑞轩说道。
“我们主要是将金属板固定在机床上,使用钼丝线进行切割。”企业切割加工部的负责人回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过程中需要切削液来冷却。”
这是2024年8月8日的一个下午,鞍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合市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及海城大队等执法人员进行的突击检查,周瑞轩带领执法队员来到了切割加工部。一进门,周瑞轩和执法队员们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化学味道。
厂房内摆放着15台数控线切割机床,每台机床都连接着一个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的切削液水箱。现场堆放着30个切削液包装桶,其中一些已经空了,而另一些则装满了液体。
“这些切削液是从网上采购的,使用前按照1:10的比例兑水后加入水箱。”该厂厂长解释道。他指着厂房南侧的一个陶瓷水槽说,“每次更换切削液时,我会把废液倒入这个水槽,然后通过软管和塑料管排放到外面的渗井中。”
执法人员用自来水测试了这一排放系统,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水直接流入了地下直径约30厘米的水泥套管中,没有任何防渗处理措施。
面对执法人员的询问,厂长一开始还试图辩解。但周瑞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就识破了。
“切削液是危险废物,你们这样直接排放,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更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周瑞轩的话语掷地有声。
彰显法治力量
在执法人员的追问下,该厂厂长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他坦言,为了节省成本,他们一直没有按照规定处理废切削液,而是选择了偷偷排放。
“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一开始没意识到后果这么严重。”
周瑞轩听后,语重心长地说:“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你们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也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在掌握充分证据后,周瑞轩和他的团队迅速行动,将案件线索移送给了鞍山市公安局。公安机关依法对该厂厂长采取了强制措施,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我们不仅要查处违法行为,更要通过典型案例来警示和教育更多的人。”周瑞轩表示。
解决存在隐患问题
2022年年初,为保障空气质量,周瑞轩递交了《空气质量保障一线工作请战书》,投入到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中。他带领团队深入企业,指导和监督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当时压力很大,但看到蓝天白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周瑞轩回忆道。
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中,周瑞轩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要求,结合生态环境部门的各种工作平台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存在的隐患问题,助企纾困。他经常向老同志请教,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有一次,他在检查一家小型化工企业时,发现了存在废气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帮助企业制定了整改方案,并在后续的复查中确认了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周队长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既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又能确保环境法规的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督查机动三大队队长蔡晓光评价道。